1793年,乾隆递给英国国王一封信,通篇976字尽显愚昧,写的是啥
1793年秋天,渤海湾的海风已带上凉意。此刻,离岸一百多里的英国战舰正顶着逆流向北慢行,舰首甲板上,头发花白的马戛尔尼紧握栏杆,盯着逐渐隐去的中华大地——他的行李里有一份薄薄的折轴,正是乾隆给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回信。
1793年秋天,渤海湾的海风已带上凉意。此刻,离岸一百多里的英国战舰正顶着逆流向北慢行,舰首甲板上,头发花白的马戛尔尼紧握栏杆,盯着逐渐隐去的中华大地——他的行李里有一份薄薄的折轴,正是乾隆给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回信。
仔细想来,满清这群既得利益群体,真是给鄙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之前,咱们多次提到过马戛尔尼,提到其不远万里,跨越重洋与乾隆之间的会面所具有的历史性意义。同时,在下也多次提及到过乾隆,乾隆年间的“叫魂”事件,侧面反映出当时民众生活的苦难与吹捧下的“康乾盛世”之间的
他们想靠贺寿改善点处境,从广州出发坐运河去北京,走了快3个月,带队的是德胜和范罢览,本来想硬撑着讲“国家平等”,但后来发现清朝吃“礼仪到位”这套,干脆提前练磕头。
然而,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失败,并没有让所有欧洲国家裹足不前。仅仅两年后,179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以恭贺乾隆皇帝登基六十周年为名,派遣使团来华为乾隆皇帝庆祝,成为鸦片战争前最后一个被中国皇帝正式接见的真正的欧洲外交使团。
然而,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失败,并没有让所有欧洲国家裹足不前。仅仅两年后,179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以恭贺乾隆皇帝登基六十周年为名,派遣使团来华为乾隆皇帝庆祝,成为鸦片战争前最后一个被中国皇帝正式接见的真正的欧洲外交使团。
读过一些历史学家的文章,他们颇为骄傲地说,在康乾时代,中国的GDP占全球三分之一,超过今天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是英国的8倍,俄国的6倍,日本的9倍,比建国不久的美国不知强了多少。国际贸易中即使不是世界中心,也是东亚的中心,在世界
《周易》曾言:“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清朝年间,国之发展不复从前,华夏民族固步自封,虽部分西方列强曾主动交往,然受内心自傲情绪影响,中原王朝未曾应允,终成世界抛弃对象。
在一场克鲁塞罗对阵米内罗竞技的巴甲联赛中,凯奥-若热在对方扳平比分后,向主裁判做出了“戴手铐”的手势。主裁判起初并未察觉,但经视频助理裁判提醒后,直接向他出示红牌将其罚下。
【学者承认嘉庆帝政策在维护帝国传统秩序和主权方面的内在逻辑,但同时也批评其缺乏远见,未能像同时期的日本德川幕府或俄国彼得大帝那样,主动适应正在剧变中的世界格局……】
“丹东号事件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联系,是一个在红学爱好者和历史爱好者圈子里悄然流传的、极具浪漫色彩的猜想。它像一首交织着大航海时代的硝烟与古典文学哀愁的朦胧诗,引人无限遐想。
英国对中国的情报收集活动早在鸦片战争前几十年就已经开始。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期间,除了完成外交使命外,还承担了一项重要的隐藏任务:详细了解中国的实际境况,包括但不限于军事实力 。
朋友,您平时吃火锅或者涮肉吗?如果您要吃,请您坚持使用公筷,并且建议同桌进食的所有人都使用公筷。毫无疑问,如果不使用公筷,大量的口腔分泌物会通过您手上的筷子进入锅里,然后被同桌用餐的人分享,无疑,您也分享了别人的产物。
康乾盛世,那是统治集团的盛世。闭关锁国锁的才是老百姓。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他都在反反复复的琢磨一件事,怎么才能不让老百姓产生多余的想法,就让百姓安安心心的做牛马呢?这个答案我们2000多年前就有了。
公元1796年正月初四,紫禁城太和殿内,八十六岁的乾隆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扫过殿内金碧辉煌的梁柱与跪拜的文武百官。这一天,他正式宣布退位,将皇位传予皇十五子颙琰(即嘉庆帝)。然而,这场看似庄重的权力交接仪式背后,却暗藏着一个惊人的细节:乾隆虽退居太上皇之位
乾隆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也是近代化转型前夜的转折点。这个时期,经济总量跃居世界首位,人口突破3亿大关,文化典籍的编纂达到空前规模,疆域版图在乾隆中期达到极盛。然而,盛世表象下暗流涌动:国库存银增长与民间流民潮并存,文化整合与思想禁锢交织,天朝上国的外交姿
或者,咱们换句含蓄的话说,中国历史上那些所谓的传说,都最终在科学体系的映照下显得黯淡失色。根本原因,中国古代并未形成真正的科学体系,这是十分可悲的。但是,清朝中后期工业革命的春风吹到华夏大地之时,满清执政者们却惧怕民众因此清醒,而数次拒绝科学的召唤。
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大明王朝剧终。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多尔衮率八旗兵如狼似虎围困京师,问鼎天下,凯歌锦旗和皇座龙袍中皆血泪悲歌。
上期我们说到,康熙开海后清朝形成了四口通商的局面。可到了1757年,乾隆皇帝颁布谕旨,明确宣布关闭江、浙、闽海关,由之前的四口通商变成一口通商,粤海关成了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外国人的贸易仅限于广州,而且只能和广州的十三行通商。所谓十三行,就是由官府指定的官商开
1793年秋,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寿庆典上,83岁的乾隆帝身着明黄龙袍,端坐在鎏金宝座上。当太监们抬着英国使团送来的数十个大木箱走过丹陛时,他只是漫不经心地扫了一眼,指尖在玉扳指上轻轻摩挲——在他眼里,这些“蛮夷贡品”,不过是来凑寿宴热闹的小玩意儿。
马戛尔尼使团载着满腔抱负和礼物来到北京的时候,没有谁想到历史会拐个弯把中国推向那么多无法挽回的日子。那些出现在中国皇帝眼前的器物——天体仪、臼炮、战舰模型,如果换个别的朝代,或者乾隆那天心情好点,会不会有别的命运?谁真能说清楚!